随着共享经济等新商业模式涌现,电动自行车广泛应用。尤其是疫情期间,电动自行车成为许多居民短途出行的首要选择,但居民在小区却遇上“充电难”等诸多不便。因此,电动车安全管理方面亟待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电动自行车治理体系。
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年均产量超过3000万辆,市场保有量近3亿辆,对构建和谐有序的现代交通体系,有效缓解道路拥堵,防治城市大气污染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电动自行车在安全管理上有个较大的薄弱环节,那就是集中充电管理领域。近年来,电动车火灾事故时有发生,起火原因主要是充电不当引起的电气故障。受制于小区物业条件的限制,不少居民将自行车停放在室内、走道及楼梯等公共区域充电,火灾事故隐患屡见不鲜,一旦在室内及封闭区域起火,人员逃生困难,极易造成伤亡。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在电动自行车及其动力蓄电池领域的广泛使用,电动自行车行业持续推进转型升级,以智能化、高1端化、个性化为代表的电动自行车将会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其绿色出行的理念也会愈加深入人心。
加快共享充电站建设进程,必须打破电网建设电力部门单匹马的局面,采取、企业一起上的模式,做好运营商的备案管理与运营效率考核,规范共享充电桩的选址、技术、维护与服务,使之标准化,实现通用开放。此外,还需要完善标识,应借鉴地铁标志的模式,让电动车主容易辨认,便捷充电。道路标识作为城市精神面貌的一个体现,也是城市对外的一个窗口形象。各地可以好好地梳理、规范、完善电动车的充电标识,给出一些清晰的道路指引,通过细微之处提升城市形象
代理共享充电桩根据其使用程度可以分为质优充电桩、一般充电桩两类;前者无一例外都是直流充电桩,一般处于交通比较便利之处、或者是专车、出租车需求旺盛之处,常常可以免费停车,所收取的充电费用普遍处于中流,因此吸引了大批以盈利为目的的专车等运营类新能源车到这些充电站充电。按照80/20规律,这些充电站贡献了80%以上的充电业务。试图在这些地方充电的一般车主,常常会发现大批运营类车辆在此排队充电,因此不得不改道到其他地方充电。